聚合支付是一种依托于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清算组织等的支付通道与清结算能力,利用自身的技术与服务集成能力,整合这些机构的支付服务,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为商户提供技术对接、集合对账、差错处理等多样的支付服务。
聚合支付本身并不具备支付牌照,而是通过聚合多种第三方支付渠道、商业银行以及其他服务商的支付接口来完成的综合支付服务解决方案。它不触碰客户敏感信息,不涉及交易资金清算,但能够根据特约商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和支付通道的资源形成互补,具有中立性、灵活性、便捷性等特点。换句话说,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资金结算通道,而聚合支付提供的是在支付通道基础之上的衍生服务。因此聚合支付又被称为第四方支付。 支付痛点促使聚合支付诞生 在支付宝二维码支付迅速席卷各线下商铺时,各大机构都开始了自己的移动支付之旅,从银行、银联,到支付宝、微信,再到京东、百度,各家机构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各种拥有一批用户。
原来商户只需要安装支付宝就可以了,现在,要想不流失客户,就要实现支付通道的多样化,于是,原来干干净净的商户收银台被一个又一个的二维码所占据。并且,在众多的二维码面前,商户收银员常常不清楚哪个平台收到了钱,晚上一结账,不是这里少一笔,就是那里多一笔,不胜其烦。物极必反,支付方式太多成为了大量商户和消费者的痛点。 支付渠道多如牛毛,“碎片化”程度越来越深,接入各个支付渠道,跟银联、银行、第三方支付做系统对接,会发现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通道,技术标准不一样,报文格式和技术架构不一样,付款和退款方式也不一样。跟任何一家支付公司谈合作,技术和系统对接都是一件漫长而痛苦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简化支付流程并为商户提供其他一系列服务的聚合支付市场应用而生。 聚合支付发展现状 聚合支付在2015年左右被引入国内,在2016年就呈现出了全面开花的趋势。目前来看,国内已经出现了30多家聚合支付服务机构。除了收取传统的交易服务佣金以外,聚合支付服务商普遍开始探寻以支付为延伸的多元化盈利模式,比如金融借贷、消费白条、广告业务等。而在具体的衍生业务战略上,各家不一而足,呈现多种不同方式。 聚合支付的核心优势在于“数据化”。包括了用户的流量和商户的交易数据,在合规框架内,扩大和利用这些数据,是聚合支付的核心商业模式。首当其冲的是流量,聚合支付的小额高频交易数据,能够充分完成用户画像,这些交易画像是广告营销和金融的天然资源。 政策规范 从聚合支付的业务开展情况来看,前期聚合支付可提供支付通道、集合对账、金融服务引导等服务内容。相比第三方支付的高门槛,聚合支付的进入门槛偏低,主要依靠手续费和技术服务费获取利润,利润少,竞争激烈。在利润空间受限的情况下,部分聚合支付机构铤而走险,开展了“二清”业务,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针对市场乱象,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司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开展违规“聚合支付”服务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持续提升收单服务水平规范和促进收单服务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直接从官方的角度开始规范聚合支付市场的发展,在定位聚合支付为“收单外包机构”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划下了三道红线:不得处理核心业务,不得沉淀商户资金,不得采留敏感信息。这标志着国家对于聚合支付市场的全面规范。 在监管的正向肯定及市场实际需求下,聚合支付机构将始于聚合,但不限于聚合,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未来,聚合支付机构可寻求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股权方面的合作,突破支付限制,更好地开展综合金融服务。 展望未来 聚合支付的未来,应该致力于提高线下商户的互联网收款或互联网营销能力,帮助商户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改变商户传统的盈利模式。如今多雄争霸,谁将占据主导地位,良好的用户体验将是重要衡量的标准之一。 多维度聚合产品: 聚合应用场景,拉高市场壁垒,形成二维码、POS机、SDK、台卡的一站式聚合; 聚合支付方式,整合银行卡收单、支付宝、微信、游戏点卡、移动话费、公交一卡通等; 聚合资金对账,实现多种支付方式一笔到账,即时对账; 聚合增值业务,根据自身优势、定位融合支付业务上下游业务,提供商户贷款、消费分期、代客理财、会员管理等,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多元化对接机构 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育,用户习惯逐步养成,市场预期日益明显,银行、电商、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等机构蜂拥而入,业态的丰富带来需求的多元,需要不同的支付接口和业务逻辑组合来实现,在此形势下,聚合支付可与致力于打造生态的机构平台合作,以专业能力弥补其交易闭环的短板。 多角度渗透市场 移动支付虽然已在一二线城市杀成一篇血海,但在广大的县域和乡村却普遍存在产品供给不足的现象,简单的微信、支付宝收付款已不能满足有企图心的B端商户需求,电子商务、消费金融等业态向县域市场的渗透也呼唤更加专业的综合支付服务。 聚合支付完全可以把握良机,以互联网思维重新打通县域市场,通过支付服务的让利乃至免费培育用户沉淀数据,继而提供对账结算工具等增值服务提高粘性,最后上线资管产品、融资服务等进行转化。
|
请发表评论